目录
- 国家
- 主权、单一制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国家安全
- 国体和政体
- 代议制、民主共和 & 君主立宪、议会制 & 总统制 & 半总统制、政党 & 利益集团
- 国际组织
- 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东盟、非盟、G20、金砖、上合、亚投行
- 世界多极化
- 国际关系
- 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 中国外交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习近平外交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经济全球化
- 比较优势、负面清单管理
1. 国家
-
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
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的是主权。
-
性质=阶级本质,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民主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和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
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是国家存在的法理依据。
- 重要体现: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
- 对内体现: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规定;
- 对外体现:国家间的相互承认。
-
主权国家的权利: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
-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石。
-
国家安全
-
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
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的最高利益
-
核心:国家主权。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
-
宗旨:人民安全
-
根本: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决定和影响着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等其他各个领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
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
-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
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
- 单一制:中央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
- 复合制:
- 联邦制:由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组成。
- 邦联:主权国家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2.国体和政体
- 国体: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 影响政体的因素:国体、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
- 代议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民主共和制:
- 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经由选举产生。资产阶级运用金钱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盖国家的阶级性质。
- 君主立宪制:
- 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 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
- 议会制 aka 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
- 政府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以议会为基础产生
- 政府首脑为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并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 政府接受议会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 议会对政府不信任时,政府必须集体辞职,由国家元首指定人员重新组织政府;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
- eg. 英国、日本、意大利
- 总统制
-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独立于议会之外,由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但在某些重大事务上可能受到议会制约。
- 半总统制
- 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且有一定行政权力,但不是政府首脑;
- 内阁总理担任政府首脑,向议会负责。
- eg. 法国
- 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是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来看的。
- 政党
- 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的领导者。
- 通常以执政为主要目标,也有政党积极致力于推广某种政治思想、维护某种政治利益。
- 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
- 利益集团 aka 压力团体、倡议团体
- 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出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途径包括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
- 不以取得或改变政权为目标。
3.国际组织
-
定义:若干国家的政府或民间团体经协商联合建立的经常性组织。
-
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
分类: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成员性质)
世界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 (地理范围)
一般性国际组织/专门性国际组织 (职能范围)
-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也表明人类交往的日益频繁和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
-
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具有局限性。个别大国倚仗实力,力图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
联合国 UN
-
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产物,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其成立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主要机构:
-
大会:联合国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职权,由全体会员国代表组成。
大会关于重要问题的决定,如关于和平与安全、接纳新会员国和预算事项的决定,必须由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则以简单多数通过决定。
-
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五常和10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大会选出的54个理事国组成,主要关注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问题。
-
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目前已停止运作。
-
国际法院: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主要司法机构,由15名法官组成。
-
秘书处:由秘书长及办事人员组成,从事日常工作。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任命。
-
-
作用 P91
-
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取得巨大成就。
-
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
-
千年发展目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成员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发起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PRC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
-
-
-
欧盟 EU
-
区域性国际组织。
-
历程:1952年,西欧六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成立煤钢共同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盟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经历了从欧洲共同体到经济与货币联盟,再到欧盟的发展过程。冷战结束后,大批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
-
主要机构:
- 欧洲理事会(欧盟首脑会议):最高决策机构
- 欧盟理事会(部长理事会):负责日常决策,拥有欧盟立法权
- 欧盟委员会:欧盟常设执行机构
- 欧洲议会:监督、咨询机构,有部分立法权
- 欧洲法院:欧盟的最高法院
- 注意区分: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
-
宗旨: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
1957年5月,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
欧盟是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区域性组织,成员国向欧盟让渡了大量主权。
-
-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 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 宗旨:支持亚太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建设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捍卫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鼓励经济技术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进建设良好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
- 亚太经合组织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
- 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
- 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
-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 ASEAN
- 亚洲最令人瞩目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67年,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 主要目标 & 组织机构 P98-99
-
非洲联盟 非盟 AU
- 非洲最重要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2002年非盟正式取代之。是国际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 目标 & 组织机构 P100-101
-
中国和二十国集团 G20
- G20的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主要讨论全球重大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 中国是G20创始国,是G20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G20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 中国在2008年后的历次二十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 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开放、联动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中国主张;
- 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 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
中国和金砖国家
- 是世界经济变迁和国际格局演变的产物。
- 金砖精神: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 “金砖+”合作理念 宗旨:对话合作、共谋发展
-
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 上合组织 SCO
-
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首次会晤,建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
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工作语言:汉语、俄语。
秘书处设于北京。
-
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
宗旨 P109
-
重要的合作领域: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
常设机构: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
-
-
中国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 AIIB
- 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金融合作机构,2016年1月起运行,总部在北京,工作语言为英语。
- 是国际性的金融机构,致力于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
- 运作原则:公开、透明、独立、问责
- 目标:精简、廉洁、绿色
4.世界多极化
-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
世界多极化指的是政治多极化。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
聚焦问题: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
-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
-
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
-
方式:国家间贸易往来,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
-
国际法:以条约和习惯做法发展处的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不具有强制力。
-
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
影响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宗教、文化、历史。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决定性因素。国家实力通常用一国的综合国力来衡量。
-
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国家冲突的根源。
-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要坚持合作共赢相处之道,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和发展战略。
-
-
力量格局:一超多强
- 超级大国:美国
- 强:中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多极化国际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 21世纪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壮大。
-
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经济、贸易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5.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 和平问题: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 发展问题: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
- 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 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各国相互依赖程度;
- 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
- 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
- 挑战
-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 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损害者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 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 应对
- 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6.中国外交
-
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基石 & 对外关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习近平外交思想
- 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后在对外工作上进行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 以“十个坚持”明确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范。
- 核心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和促发的新篇章。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
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
安全上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同时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贸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
7.经济全球化
-
定义: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
-
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 P60
-
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
-
影响因素
-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 根本动因: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
- 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
-
重要载体:跨国公司
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
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
-
机遇与挑战
- 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不平衡问题;
-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
- 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也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
-
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
-
适应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
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
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
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
完善全球治理(遵循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原则)
-
-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
如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性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
我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建设,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冒雨,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
-
我国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出发点)。*
要矢志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这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开放战略:互利共赢
-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数亿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大多数。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
- 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 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 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
- 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
- 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 坚持正确义利观,要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坚决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与各国人民共享机遇,共赢挑战,共同繁荣。
-
- 比较优势: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 负面清单管理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
Last Modified on Mar.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