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论
- 物质、运动、规律
- 唯物辩证法
- 联系观、发展观、矛盾的观点、整体和部分
- 认识论
- 认识、实践、真理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生产力 &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主体、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价值
-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
- 文化
- 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自信、双创
1.哲学
-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原因:
-
时代决定哲学,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 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 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
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具体知识
可以概括为三类:
- 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 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
- 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逻辑学
哲学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含两个方面:
-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 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唯物主义:物质本原,意识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区分唯物和唯心的唯一标准是物质第一性或意识第一性。
-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但它本质上是正确的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对立,孤立、静止、片面。它将世界上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它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这一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绝对精神)理解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
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归根到底只有唯物和唯心的对立和斗争。
2.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三者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核心观点:实践观点。
马哲是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的精神武器,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保证。
3.辩证唯物论
-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
物质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的。
-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
规律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不运动的物质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不存在。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
-
主观能动性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唯物辩证法
-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
-
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普遍性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且密不可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的功能、状态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
- 立足整体,把各部分和要素连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发展观
发展是普遍的。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
量变和质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量变带来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P34。
-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肯定之否定的辨证发展过程。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根本观点。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矛盾反映的是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务中,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或同一事物中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 时时、事事的矛盾是不同的。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即矛盾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P40。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eg. 国家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建设,次要矛盾是文化建设 生态建设 etc.
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次要方面:一个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
-
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
方法论P42。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Ref.
5.认识论
-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对客观世界两种不同水平的反应形式和认识世界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时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没有被推翻,不断地向前发展。
-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只有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
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将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错误的反映是谬误)
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且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是和谬误相伴而行的。
6.历史唯物主义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社会历史的本质
-
社会历史的本质:实践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
-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
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
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范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
-
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范围: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社会心理、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等。
性质: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影响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历史的发展
-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
生产力
- 定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 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 地位: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
生产关系
- 定义:人民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 范围: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
经济基础
- 定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
- 定义: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
-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
- 主体: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主力军。
- 群众观点
- 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 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党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 群众路线
- 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7.价值
- 定义: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 人的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结底是看他的贡献,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 价值观
- 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务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实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人的价值观对其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 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行为选择。
- 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 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 如何培育和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 价值判断 & 价值选择
-
价值判断: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
-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的反应,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
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
- 人的价值在社会中实现,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同一种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
- 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鉴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
8.文化
- 文化
-
定义:广义上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上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
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文化载体: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的标志。两者都是实践的产物,创造主体都是人。
-
功能: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
民族性
-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 作用: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 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
多样性
- 表示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方法论: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包容性,促进了自身发展。
-
主要内容:
- 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 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最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
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目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现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将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喜欢我长难句吗?
- 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含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 中华民族精神
-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 是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 党的精神谱系 P101
- 文化交流和交融
-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方法论:要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总方法论: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发展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 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 方法论: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 外来文化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CPC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着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 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 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 文化强国
- 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文化自信
-
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